TECHNOLOGY & SERVICE

手机
13718836742

扫码加微信
13718836742

邮箱
2250546963@qq.com

免费电话
400-086-8156
发布时间:2025-07-25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揭示了固态电池短路的动态失效机制,并开发出新型复合电解质解决方案。该研究为固态电池商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突破。
研究团队构建了纳米级电化学测试平台,实时捕捉到锂枝晶穿透电解质的全过程:
晶界缺陷处形成局部电流集中
锂金属沿晶界定向沉积
枝晶突破电解质引发短路
实验证实,传统无机电解质的晶界阻抗是诱发短路的根本原因。
针对短路机制提出的解决方案:
1.结构设计
无机骨架提供机械强度
有机网络填充晶界空隙
梯度界面缓冲应力集中
2.性能优势
室温离子电导率提升至8.7×10⁻⁴ S/cm
临界电流密度达2.3 mA/cm²
循环200次无枝晶穿透
首次建立短路过程的动态模型
验证界面工程对枝晶抑制的有效性
为电解质材料设计提供新范式
该研究将推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会刊》。
图片来源:JACS网站、云帆固态电池、百家号/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