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发布时间:2024-12-24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充满了无限向往,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脚步越走越远,深空、深海、深地、两极、极端制造、极端工况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目标,上述极端条件下应用场景的探索通常与重要的科研活动和重大的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关联,确保极端条件下的装备优势变得至关重要。开发满足不同极端条件下应用需求的电池技术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重大战略意义。
    
极端条件下对电子设备和装备的能源系统提出了更严苛的挑战。现有电池技术在极低温、高温、深空、深海、深地、强辐射、极端工况等条件下无法正常工作,容易失效,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欠缺,原创成果也较为缺乏。探索极端条件下电池的热力学、动力学和稳定性等基础科学问题,发现新原理、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器件和新系统,既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将是未来技术竞争的高峰。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清洁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清洁能源平台)、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清洁能源测试分析中心等发起并主办。旨在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探讨推动极端条件下电池技术方向的深入研究,突破目前电池技术边界,有利于重大的原始创新,丰富目前电化学储能的知识体系。
研讨会主题
(包括但不限于)
    
1.高温(>55℃)环境下的电池技术
2.低温(≤-40℃)环境下的电池技术
3.高压(>10 MPa)环境下的电池技术
4.低压(<100 KPa)及真空环境下的电池技术
5.极限性能新型电池材料
6.极端条件下的新型电池材料
7.极端环境下的电池系统集成技术
8.超高功率等极端工况下的电池技术
9.超强力学性能电池技术
10.超高电压储能器件和系统
11.极端条件下电池的测试、表征与分析方法
12.极限工况下的电池表征方法
13.生产制造在线高速、高效检测方法
14.极端条件下电池的理论计算与模拟仿真
        
    
大会名誉主席
陈立泉 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方 忠 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大会主席
李 泓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程金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吕 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组织委员会
(按姓氏拼音排序)
    
|  | 陈人杰 | 陈一霞 | 崔光磊 | 付丽君 | 
| 何朝辉 | 胡勇胜 | 黄学杰 | 康 强 | 李 泓 | 
| 李 泉 | 李玉涛 | 吕 力 | 刘 舜 | 刘兴江 | 
| 罗 飞 | 平措达吉 | 索鎏敏 | 涂 璇 | 王家钧 | 
| 王其钰 | 王希文 | 王雪龙 | 王永刚 | 温兆银 | 
| 伍 辉 | 夏永姚 | 解晶莹 | 俞会根 | 俞海龙 | 
| 禹习谦 | 张杰男 | 郑杰允 | 
    
    
主办机构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清洁能源前沿研究中心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测试分析中心
        
    
协办机构
西藏大学
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中科海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
        
    
支持机构
中国工程院“关键材料体系自立自强战略研究”品牌咨询项目“能源关键材料”专题组
中国工程院“我国储能规模化发展与应用战略研究”重大项目“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路径”课题
        
    
承办单位
北京书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会议时间
2024年12月27日-12月29日
        
    
会议地点
北京怀柔中建雁栖湖景酒店
        
    
会议总日程
12月27日(星期五):全天报到
12月28日(星期六):开幕式、大会报告
12月29日(星期日):大会报告、闭幕式
        
    
参会院士、专家
(按姓氏拼音排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