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NEWS CENTER
中科院物理所李泓研究员团队成功研制全球首台固态锂电池样车。在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中,半固态电池是短期产业化重点,全固态电池为长期发展方向。当前半固态电池生产线的工艺参数积累将为未来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重要技术储备。
西班牙研究团队发现,45岁至65岁之间的人增加体力活动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缺乏活动则可能损害大脑健康。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积聚是导致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
我国研究团队对嫦娥六号月背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月球背面存在克里普物质层,且月球背面和正面的样品中玄武岩成分相似,这表明月球形成初期应存在全月尺度的岩浆洋,为验证月球岩浆洋假说补上了月背“拼图”。
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拍摄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成功构建嫦娥六号着陆区高精度地型数据集,不仅精确定位了嫦娥六号的着陆点,还观察到月表细微特征,如土壤颗粒的粗糙程度、陨石坑的具体形状、月壤厚度,石块丰度等。这些信息就像月壤样本的“身份证”,对后续月球样本的实验室研究至关重要。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导的研究团队证实2004年,一颗距离地球约3万光年的磁星SGR 1806-20爆发出的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金、铂等元素的重要来源,可能贡献了银河系中约10%的重元素。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首次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能像人类一样“理解”事物,研究人员通过“找不同”实验,分析模型对1854种物品的感念判断数据,发现其“理解”角度与人类神经活动高度一致且多模态模型决策更接近人类思维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下观察到固态电池内部的短路变化过程,成功找到固态电池短路的原因,揭示了短路变化背后的锂金属析出的具体机制。科研人员还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无机/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避免了电池短路问题,为开发新型固态电解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广州大学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祝融号”火星车穿越雷达数据发现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地下存在与地球海洋沉积物相似的多层倾斜沉积结构,为火星中低纬度曾存在古海洋提供了直接证据。
固态电池作为一种前沿的储能技术,以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长使用寿命等优势,正引领着新能源产业的深刻变革。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研团队发现三种可降低辣椒辣味的天然化合物,通过分析十种辣椒样本,研究人员证实这些化合物能显著抑制辣味感知,同时保留食物原有风味,该成果为食品工业精准调控辣度提供了新路径。
德国明斯特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激素可能有助于治疗和预防皱纹、头发变白等衰老迹象。
中美科学家合作研究了一件新发现的芝加哥始祖鸟化石,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第14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始祖鸟化石
西班牙Biobizkaia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发现,一场马拉松比赛,会显著消耗参赛者大脑中的脑髓鞘,且需要长达两个月时间才能恢复
我国科研团队发表在《自然》上的新研究首次完成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到端粒完整基因组的组装,系统解析了猕猴属与人类基因组之间的大尺度差异
我国科研团队借助“羲和号”卫星等最新观测数据研究了一个长达350兆米爆发于2022年9月的巨型暗条
苏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成功实现了长期以来被视作“科研禁区”的稀土三重键化合物的制备,打破了对稀土元素成键能力的传统认知,为稀土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撑。
中国海洋大学苏颖、赵龙团队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通过单细胞与时空转录组技术解析斑马鱼心脏再生机制,发现关键基因及潜在治疗靶标。
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学位法明确“规定的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成为学位授予依据。学生告别“凑论文”,高校老师深入产业一线指导教学,社会拿到手的都是“实战派”。
两支不同的天文学家团队借助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在最遥远的已知星系JADES-GS-z14-0中发现氧气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柯比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疫苗加强针接种于首针同侧胳膊能更快地产生更有效的免疫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