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服务
TECHNOLOGY & SERVICE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揭示了固态电池短路的动态失效机制,并开发出新型复合电解质解决方案。该研究为固态电池商业化提供了关键技术突破。
固态电池突破安全与能量密度限制,推动储能技术向极端工况发展,2025年有望量产。
碳纳米管导电剂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突破,市场规模增长,产业化面临挑战。
多尺度协同策略实现电池高效、稳定运行,推动储能技术发展。
固态电池研发涉及多种高危物质,其制备过程会产生有毒副产物,必须建立完整的防护体系。手套箱作为核心安全设备,通过物理隔离与智能监控,为实验人员与环境提供多重保护。
固态电池组装采用手套箱提升精度,提升成品率及性能,保障安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固态电池研发需精确配比,手套箱通过环境控制与精密称量保障材料稳定性,提升离子电导率与界面性能。
固态电池研发过程中,杂质污染是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作为核心防护设备,手套箱通过多重技术手段确保材料纯度,为固态电池产业化提供保障。
LFP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和低成本主导新能源市场,手套箱技术保障其材料稳定性,推动材料从微米向纳米升级,同时推动产业化发展。
在固态电池研发中,水分子是隐蔽却致命物质。电解质(如LiPF₆)和正极材料(如高镍NCM)一旦接触微量水分,就会触发不可逆的水解反应——不仅生成HF等腐蚀性物质侵蚀电池结构,更会导致锂离子迁移通道阻塞。而手套箱提供的超干环境,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技术屏障。水解反应的破坏链当水分子渗透至电池材料体系时,会引发三重破坏:1.电解质分解:LiPF₆遇水
在固态电池研发中,正负极活性材料(如锂金属、硫化物电解质等)对氧气和水分极其敏感,ppm级的泄漏就可能导致材料失效。手套箱作为关键防护设备,必须实现以下核心防护机制:
一、高纯氮气的杂质标准高纯氮气的纯度通常分为99.9%(3N)、99.99%(4N)、99.999%(5N)等等级,不同行业对杂质限值要求差异显著:1. 氧气含量:5N级氮气要求氧气≤0.1 ppm(参考GB/T 8979-2008),超纯氮(6N)则需≤0.01 ppm。氧气残留会引发金属氧化,影响半导体晶圆良率。2. 水分(露点):电子级氮气要求露点≤-76℃(相当于1 ppm水汽),若水分超标,会腐蚀精密电路(数据源自
目前,我国依托液态锂离子电池,已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但现有的锂离子电池采用了易燃的液态电解质,难以同时满足电动汽车、储能、电动航空、智能终端等行业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锂电池的迫切需求。高比能、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固态电池被全球公认为是取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颠覆性技术之一。
一、钙钛矿光伏的TE制备迄今为止,钙钛矿光伏的发展一直由基于溶液的涂层技术主导,如旋转涂层。然而,人们对热蒸发(TE)越来越感兴趣。作为一种工业兼容的方法来制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与溶液处理相比,TE有几个优点,包括过程控制程度高,膜均匀性好,低材料消耗,保形衬底覆盖,缺乏有毒溶剂,以及高超的设备再现性和可扩展性。这些优点使TE成为将实验室规